80年代直板正胶先声——谢赛克
在世乒赛男团决赛中,能为中国队独取三分的只有两个人。1971年左手直板正胶的李景光横扫日本三主力。十年后,同为左手直板正胶的谢赛克力克匈牙利三大高手,为国乒翻身立下头功。如今团体五盘三胜,独取三分的风光不可能再次出现。巧合的是,李、谢二人世乒赛单打成绩都很惨淡,如流星划过,绚丽而短暂。
谢赛克,(1962— )中国乒乓球运动员,1960年出生(网上61年、62出生的说法也有,具体不详),广西柳州人,名字是舅舅取的,意为每赛必克。1971年入广西乒乓球队。1979年被选入国家乒乓球集训队。左手直拍快攻打法,发球落点好,以快攻制胜弧圈球有独到之处。
以上是抄度娘的。人家还活得好好的,居然搞不清年龄。奇怪吗?不奇怪,我猜这就是传说中虚报年龄大法。1981年第36届世乒赛期间,媒体报道谢赛克19岁,我姑且选择相信。
现在知道谢赛克这个名字的不多,而在当时,谢赛克是国乒打翻身仗的头号功臣,男团体决赛豪取3分,力斩匈牙利约尼尔、克兰帕尔、盖尔盖伊三大名将,国内外媒体纷纷预测,谢赛克是男单冠军最有力的的争夺者。
近十几年,国乒的优势是统治性的,谁谁谁赢几个外国人真不算什么,王大力还有过不间断连斩五大欧洲高手的记录呢。但81年没这么简单。这个背景得介绍介绍。1979年第35届平壤世乒赛男团决赛,中国队1:5不敌匈牙利队,创下61年中国男团首次夺冠以来的最差战绩。看比分确实惨了点,但双方差距其实很小,报复也来得很快,接下来的男单比赛,匈牙利三主力约尼尔、克兰帕尔、盖尔盖伊都被中国人淘汰。在我看来,欧洲约尼尔、克兰帕尔、本格森等人本就是高手,又与中国队缠斗了近十年,赢你几次实属正常。平壤之战比分差距大和中国队的用人排阵不当也有很大关系,不能以一场之胜败论英雄。
男单决赛,郭跃华因拉伤中途弃权,冠军被日本野球党小野诚治夺得,至此,和男子沾边的只有一个混双冠军,上下引为奇耻大辱,用主教练李富荣的话说“输得只剩一条内裤了”。
两年以后,大家都被中国人强烈的荣辱意识震撼到了。男团决赛依然是匈牙利vs中国,匈牙利依然是约尼尔、克兰帕尔、盖尔盖伊三员老将。我想他们拿到中国队的上场名单时一定在嘀咕:做得真绝啊!居然换全班!站在他们对面的是21岁的施之皓、同为19岁的谢赛克和蔡振华,三个人都是首次进入团体阵容,都是第一次出战大赛决赛,谢和蔡更是第一次参加世乒赛的新人。这种事也只有中国队做得出,做得到。别个倒是想换人呢,可往往第三号都是勉强凑,哪里还有人换。10年之后,91年世乒赛中国队又搞了一次全班换人,结果则大不相同。
新人施之皓、谢赛克、蔡振华,约尼尔们倒也不是不认识。上一年,这波人兵分两路出征欧洲,把一干欧洲名将打得灰头土脸,于是,便有了站在决赛赛场的资格。施之皓,横板正反反生打法,是这种打法进入国乒主力阵容的第一人;谢赛克,中式传统直板正胶打法,据说在广西省队横板弧圈队友多,助他练就了一手盖打弧圈的绝活;蔡振华,横板一面反胶一面防弧倒板打法。
关于比赛,我也没啥可说的,因为我没看直播,只知道结果。结果匈牙利老将被新人谢赛克、蔡振华打爆,施之皓却败了两场,比分5:2。要提请注意的是,谢赛克拿3分,蔡振华拿了2分。这说明在赛前排兵布阵时谢塞克就是第一主力,打第一场的施之皓是2号,蔡振华当时还只是3号人物,教练组对谢塞克的信任由此可见。
风光无限的谢赛克男单第一轮后,就没看见人了。让他消失的是名不见经传的瑞典小将林德,当年16岁,左手横板双反,反手突出,正手也还行。这位,才是100%的纯新人。81年世乒赛国乒包揽7个冠军,5个单项的决赛都是中国人打中国人,凭这前无古人战绩,国乒达到辉煌的顶点。谢赛克个人的荣耀却打了折扣,回国后参加汇报比赛,男子出场的是单打冠亚军郭跃华和蔡振华,没有谢塞克什么事。但他毕竟是团体翻身仗的头号功臣,媒体倒也没有苛责,只说他不太适应左手将。
83年第37届世乒赛在日本东京开战,从此我正式开始了乒乓围观党生涯。这一届匈牙利队风光不再,欧洲和中国抗衡的代表换成了瑞典队,中瑞决赛对抗模式从此开启,从本届到第40届,男团决赛都没其他国家什么事。中国团体五人是蔡振华、郭跃华、谢赛克、江嘉良、范长茂,四直一横,两个左手,蔡振华已跃升男一号。
分组循环中瑞第一次相遇,双方出线无忧,都雪藏了主力。中国雪藏了蔡振华,派出郭跃华、谢赛克、江嘉良;瑞典雪藏了上一年的欧锦赛男单冠亚军阿佩伊伦和未满18岁的瓦尔德内尔,派出老本格森、乌.本格森、林德。中国5:0轻取。
决赛再遇,中瑞两队主力尽出,双方6名队员平均年龄不到20岁,是世乒赛男团决赛史上很罕见的一次青春对决。结果中方5:1胜,中方唯一丢分的是谢赛克。1:2负于阿佩伊伦,又一个左手将。接下来单打谢塞克又早早出局,双打和江嘉良搭档冲入决赛,输给南斯拉夫舒尔贝克/卡列尼茨组合。要知道那时候电视一般只播决赛,也就是说谢赛克在全国人民面前出场3次,输了两场。
这次媒体没那么客气了,有两个说法我记忆深刻。一是说谢赛克快拉过多,欧洲人容易适应,你看小江就敢于快点,打出了正胶特色;二是谢赛克这人爱“犯嘀咕”,嘀咕啥捏?爱嘀咕球拍,一旦没发挥好,就是拍柄粗了或者细了,磨过来,补过去。擦!难道这就是早期的“器材党”?国乒一贯是推崇梁戈亮式主拍打断换上副拍照应赢的主,爱“犯嘀咕”,岂不就是心理不过关?
85年谢赛克仍是团体5人成员,但我们没见到他,因为决赛没上,单项决赛也没有。87年,彻底没有了。其毕生功力尽释放在81年那一场男团决赛中,可惜我没看。83年的比赛也很模糊了,但我记住了一小段新闻片:谢赛克绑着厚厚的腰带练高抛发球,球拍挥动,每一次都砸在腰上。他怎么不弯下腰呢?老式的高抛发球就是那个样子,请翻看何志文视频,老何的发球和谢赛克类似。
2015-06-16
4楼 06-16 17:04